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回顾:另一种文书,会说话的石头——印刻初体验



2024年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当天下午,国学小课堂第八期活动“另一种文书,会说话的石头——印刻初体验”在思明校区总馆321室顺利举办。来自思明校区与翔安校区的师生济济一堂,以石会友,共读祖国山河之中、村落庙宇之内的一本本“石头之书”。









本期国学小课堂由厦门大学图书馆及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联合发起,由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中国史专业、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的罗毓彤同学担任主讲人。来自全校各院系的师生在主讲人的带领下,认识石刻、倾听石刻“讲述”的故事,并在自己动手篆刻石印章的过程中传递着石头的声音。


01 石头为什么会“说话”

何为石刻


首先,主讲人罗毓彤介绍了石头能够成为信息载体的原因。受自然环境影响,石头本身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而经过雕刻、加工成摩崖、碑碣、门阙、经幢、画像石等形式的石头,更是能够被用以记事或表意。



接着,主讲人介绍了甲骨文、金文、砖刻等特殊形式的文字书写。现场不少同学积极参与“认字识图”互动环节,对古文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02 石头“故事会”

石刻中包含的文化记忆


在大家对石刻有一定认识后,主讲人结合自身实地考察经历和所学知识,以福建泉州、南平、漳州、厦门及重庆的石刻为例,召开了一场石头“故事会”,为现场师生讲述石刻所记录的故事,带领大家一起体会石头中所包含的文化记忆。



其中,重庆大足石刻中“地狱变相”和“父母恩重经变相”的造像给现场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也对石刻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有了新的体会。


03 如何“倾听”石头的声音?

石刻的搜集、整理与解读


在第三个环节,主讲人介绍了搜集、整理、解读石刻的方法,并为大家讲述了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中心的田野考察传统。在主讲人的生动讲解下,现场同学们纷纷表示未来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去阅读身边的石刻。其中,来自中文系的同学还针对“抹面粉”的方法对于阳文、阴文石刻的适用性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04 “传递”石头的声音

印刻教学与体验


最后是大家最期待的印刻体验环节。同学们在学习篆刻的基本环节后,纷纷拿起工具,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设计印稿、打磨印面、下刀篆刻的过程中。部分同学的印稿为自己的名字,部分同学则设计了祝福语,大家将自己的心意和祝愿寄托进小小的方框中,以玉石传递着自己的心声。



篆刻完成后,大家相互分享自己的技巧和成品,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


本次活动,我们特别邀请了来自厦门大学团委青年媒体中心的沈怅缘同学,下面让我们跟随他的镜头一起回顾本次活动的精彩片段吧!






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包含文字、造像等内容的石刻同样能够作为一种文书,向世人传递特定的信息。本期“国学小课堂”旨在让同学们通过认识石刻、亲手篆刻的方式,阅读并领略石头传递的独特的“文化记忆”,引发同学们对身边的石刻文化及篆刻艺术的兴趣,并鼓励大家在生活中发现历史,在历史中体味生活。



-END-


注:特别鸣谢沈怅缘同学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程拍摄,参与本次活动的同学如想获得活动照片,请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通过网盘下载。



文稿:罗毓彤

照片:沈怅缘、蔡云涌

排版:程小又

责编:岳晨

审核:王旖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厦大图书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